陈友林 《 烟雨红金砂 南瓜提梁 》
故宫博物院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(紫禁城)基础上建立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,成立于1925年,占地72万㎡,拥有8707间宫殿建筑和186万余件文物,198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,现为国家5A级景区和一级博物馆。
明清时期(1406-1911年):明永乐四年(1406年)始建,以南京故宫为蓝本,历时14年建成,成为明清24位皇帝的皇宫。建筑布局严格遵循封建礼制,外朝(三大殿)用于国家大典,内廷(后三宫及东西六宫)为帝后居所,体现了“君权神授”与阴阳秩序。
民国转型(1912-1925年):1912年溥仪退位后,紫禁城作为皇宫的历史终结;1914年外朝成立古物陈列所,1925年内廷区域正式成立故宫博物院。
展开剩余65%核心建筑:外朝三大殿(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)和内廷后三宫(乾清宫、交泰殿、坤宁宫)为主体,辅以东西六宫及御花园等。
藏品:186万余件(套)文物,涵盖书画(如《清明上河图》)、陶瓷、钟表等25大类,珍贵文物占比90%。
展示内容:原状陈列(如宫廷生活场景)、常设展览(珍宝馆、钟表馆等)及临时特展。
现代发展(1925年至今):1948年古物陈列所并入博物院,藏品体系逐步完善。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198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,2007年评为5A级景区。21世纪后,故宫从“皇家禁地”转型为文化IP,通过数字化展览、文创产品等推动传统文化传播。
陈友林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陶瓷大师
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终身成就奖
国家级高级工艺美术师
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理事
中国艺术家协会会员
世界艺术家协会会员
中国紫砂专业人才库理事
中国紫砂艺术家协会常务理事、理论委员会主任
生于宜兴市丁蜀镇陶瓷世家,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人陈鸣远之传人,1983年进宜兴紫砂工艺厂学习制壶,得到吕尧臣、李昌鸿、顾绍培、蒋蓉等大师的悉心教导及指点,2002年入中国工艺美术学会陶瓷设计进修班深造。 对紫砂有着极高的悟性和天赋,在研究传统紫砂的造型和制作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,不仅对传统紫砂的鉴赏有其独到的见解,而且在制作过程中,博采众长,使之更加完美,从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。思路敏捷,功力精深,作品古朴中见俊秀、细腻、简洁,形神兼备,柔中带刚,而且内涵丰富。作品在各类陶艺评比中获奖,如“笋壶”获江苏省工艺美术“艺博杯”金奖,“合家欢壶”获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金奖,“六方宫灯壶”获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,“梅花提梁壶”获第六届中国北京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金奖。此外,先后获得由中国轻工业联合会颁发的“中国工艺美术终身成就奖”,由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颁发的“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终身成就奖”以及“第二届黑龙江省陶瓷大师"称号。
发布于:江苏省